1. 预估的6个原则:⑴个别化原则:以获得对服务对象的正确认识,同时还要遵循个别化的原则,因为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都具有长处和弱点。个别化原则来源于服务对象的特点。预估要准确反映服务对象的特点及其问题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使介入工作是有的放矢、有效的,为特定的对象服务的。
⑵合作原则:预估需要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一同参与,来决定探索问题的领域和方式。因此,预估也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合作的过程,服务对象的参与将使对问题的预估更全面、更准确。
⑶避免片面: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社会工作者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以防止资料的片面性,保证资料的可信性。
⑷避免简单归因:因为人是社会性的,他们的问题与其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预估时要尽量全面,避免对问题作简单归因,如此才能识别出问题与环境、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出问题的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使预估为科学的介入提供坚实的事实依据。
⑸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预估也要采用“优势和能力”视角,既要找出服务对象的弱点,也要发掘其长处。发现弱点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认识、知道服务对象的问题所在,而发掘优点和长处则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的资源。兼顾弱点和长处的预估才是全面的。
⑹不断循环往复:社会工作专业强调对社会需要的回应,因此,在预估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生活在快速变迁社会中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B2-p32)
2. 预估的基本步骤:⑴收集资料;⑵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⑶认定问题;⑷撰写预估报告。(B2-p32)
3. (预估)个人资料的收集:⑴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社会经济地位,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相关的社会系统等。
⑵个人的主观经验:包括: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自己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持续的时间、频率和强度,问题的后果,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使用的方法等。
⑶解决问题的动机:当服务对象存在问题,但他在主观上并没有非常强烈的不适感时,他很有可能安于现状;当服务对象对问题有强烈不安,但却没有改变的希望时,也会因为缺乏改变动机而选择与问题共存。因此,预估时不能忽视对服务对象如何看待自己问题的了解,它们是分析服务对象问题性质并制订介入计划的重要依据。
⑷生理、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功能发挥:包括:①生理方面:健康状况、活力水平;②情感方面:处理情绪、挫折和愤怒的能力;③智力方面:认知能力、抽象思考能力、作决定的能力。(B2-p32)
4. (预估)环境资料的收集:⑴家庭状况:家庭是个人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服务对象最密切的社会环境,在个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它不仅提供亲密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感,而且是生活照顾和支持的来源,家庭深深影响着个人。对家庭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②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角色。③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及家庭的权威关系。④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⑤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⑥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
⑵社会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的社会功能及其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们的重要社会环境。预估社会环境时需要考察:①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功能发挥。②物理环境及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程度。③服务对象对环境资源的主观认知。④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环境。⑤社会的体制和组织环境等。(B2-p33)
5. (预估)收集资料的方法:⑴询问: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时,最好的资料直接来自服务对象本身。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经过面对面的会谈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最直接的依据。所以,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资料的最基本工具。除了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外,还可向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系统查询。如从家庭成员、服务对象的工作单位、与服务对象关系密切的同事及朋友那里获得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
⑵咨询:为作出准确的预估,社会工作者也常常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意见,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如社会工作者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服务时,常常向有关医学专家咨询自闭症的病理与临床治疗知识,以获得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有关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转介让服务对象接受其他专业系统的预估来获取服务对象问题的资料。
⑶观察: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增加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实地感受,使收集的资料更丰富和准确。观察有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两种。
⑷家访:家访是社会工作者收集资料时常用的方法。在家访中,社会工作者有机会观察服务对象在自然的家庭生活环境中与其家庭和相关社区系统的互动形态,观察和了解很多在机构会谈中不能发现的东西。
⑸利用已有资料:这主要是利用机构已有的服务对象资料、机构转介资料、工作报告、调查研究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等。服务对象若有其他方面的档案资料也可作为收集资料时的重要来源,例如学生的成绩单、品德鉴定、低收入家庭申请救助的资料等。(B2-p33)
6. (预估)询问的方式主要有:⑴会谈:会谈可以是个人会谈,也可以小组进行。要使会谈有成效,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会谈的技巧,如提问、话题衔接、澄清、反映感受、释义和总结等。⑵角色扮演:以角色扮演方式收集资料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例如,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对关系紧张的父子将他们的互动方式展示出来,社会工作者可借此了解父亲和儿子各自的需要和感受,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态,从而发现问题所在。
⑶问卷:问卷是非常有用的收集资料的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的资料。问卷的问题可以是结构性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答案,开放性问题则让服务对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B2-p34)
7. 分析资料的4个具体方法:⑴排列次序:即按顺序和重要性对资料进行排序,将其排列成为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在逻辑上有因果联系或者有其自身脉络的事件图。
⑵发现问题:即识别资料间的关系或形态,发现资料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将零散的资料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有完整的了解。
⑶识别原因:识别是指将那些形成问题或者可以缓解问题的因素找出来,进而确定事件各因素间的关系和形态,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识别要求社会工作者从问题的表面深入问题的内部,通过探查问题内在深层的因素,找出问题形成的本质原因。
⑷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所谓解释即是将所获得的有关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料、直觉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对需要与问题的认识加以整理和组织,形成概念性的认识,去解释问题。在解释清楚的基础上才能寻求解决办法去改变问题情境。解释资料的过程与分析资料是同步进行的。对资料的解释即是赋予资料以含义。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解释是有界限和盲点的,服务对象才是他们自己问题的专家,所以要将自己的解释与服务对象进行讨论,不断澄清和修正原先的解释。(B2-p35)
8. 认定问题:⑴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的范围、原因、严重程度及持续的时间。
⑵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及发生的原因: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的发生情况,包括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发生的时间、原因与先后次序;服务对象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反应及应付措施。
⑶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其社会系统的情况:确定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描述出服务对象系统之间的关系、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之间的关系。
⑷探究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社会工作者要知道,服务对象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非常复杂。①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很可能就是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原因。例如,很多智障儿童或脑瘫儿童的家长认为,自己命苦,有这样的孩子只能认命。因此,他们很可能根本没有尝试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忍受”是他们对待困难和问题最常用的方法。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对于问题青少年的教育,有人认为应该采用严厉的惩罚手段,也有人主张采取放纵、放弃的方法,这两种极端的方法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③与资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形态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例如,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学校因此不愿接收他们入学,这样脑瘫儿童与教育资源系统的关系便成为脑瘫儿童上学难问题的原因。④政府对资源系统的政策协调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例如,脑瘫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并不是因为缺少教育资源,而是脑瘫儿童与教育资源的连接出了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协调学校与有关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工作与政策,解决脑瘫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⑸描述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无论服务对象系统是个人还是家庭,他们都有“生命周期”,也有与生命周期对应的发展阶段及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样,一个小组或社区在为某项工作而运作时也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了解服务对象系统的发展阶段与状况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加深对问题与需要的认识和理解。
⑹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系统的资源状况:包括预估服务对象参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学习的能力、资源和时间等情况。(B2-p36)